查看原文
其他

解说,创业,跨界体育产业:2017,这一切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糟

2017-12-29 ECO 体育产业生态圈

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概括2016年的体育产业,也许是“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好”。

如果用一句话总结2017的体育产业,会变成“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差”。


专栏 | 萧 深


差不多从五年前开始,有一段时间,我每周都会在十里河和小武基这两个地方,奔波好几个来回。


前者是集北京家装市场于大成之地,后者乃乐视体育“直播帝国”的兴起之处。


这种奔波状态持续了相当的日子,每到冬天就会变得异常痛苦。


从杂乱无章的十里河走出地铁,在车站苦等名曰439路的公交,坐到十八里店北桥站下车,最后步行来到乐视体育在小武基租用的演播室解说。




一路之上与我相伴的,除了大风和雾霾,还有道路两旁的各式垃圾。


那里大概是北京条件最差的演播室之一。


用时任乐视体育副总编辑卢山的话说,这是他能找到的最便宜的演播室


即使如此,在最后谈价钱的时候,乐视集团掌管财务大权的杨丽杰还亲自出马砍价,把租金压低到了“白送”的程度。

 

同样是五年之前,我在这个演播室接到通知,乐视体育邀请我参与第48届NFL超级碗的前方解说。


那一年超级碗在纽约举行,在露天的大都会球场里,解说席上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严实实的我,颇有“高处不胜寒”之感。




五年过去了,超级碗来到了比纽约更为寒冷的明尼阿波利斯,我会再次从比赛现场带来解说,但NFL在中国的新媒体直播机构由当初的七八家变成了腾讯独家,而中国的体育产业和当时相比好像什么都变了,也好像什么都没变,就像我自己一样。

 

2017年,我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,就是选择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“体育产业生态圈”这家创业公司。


从2015年6月到2017年2月,我在乐视体育担任了一年半的频道主编。在那里我结识了体育产业生态圈的两位创始人骆达和郭阳。

 

第一次和骆达出差是2015年的亚洲自行车展,彼时的亚洲展正值巅峰,乐视体育以智能自行车和自行车频道两块业务联合参展。


当时骆达还是给乐体CEO雷子弄微博的实习生,他给我做了一篇专访,是我从自行车频道主编的角度,谈小众项目如何突围。2016年环法自行车赛之后,郭阳又写了一篇专访,也是按照这个思路。


那个时候,我对生态圈的基本印象并没有脱离“公众号‘’这种标签。


所以在去年年底,他们和我沟通加盟事宜时,最终打动我的正是两人那种“士别三日”式的进步


近两年时间的商业媒体积累和创业实操,让他们对于行业开始产生与众不同的思考,这种思考可以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。而在我的选择标准中,未来能达到什么高度往往比现在达到了什么高度更加重要



体育产业生态圈最根本的两项业务,其一是体育商业媒体,其二是人才服务平台。这两项都不是典型的“能讲故事”的业务,也容易被人看低所谓的“行业天花板”。


其实,商业媒体所掌握的信息,以及人才服务所收集的数据,不仅可以树立足够高的行业壁垒,而且具备充分的业务延展价值,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这种价值罢了。

 

所以我也不认同一些人给我们的“自媒体”头衔,尽管它未必带有贬义。生态圈是一家新兴媒体不假,但它拥有自媒体们所缺乏的两样东西:严谨的内容生产流程,完整的内容采编团队。也许还有更重要的,那就是对内容的敬畏之心



在媒体价值观方面,生态圈不乏思考。


说得极端一些,媒体的通病在于,总是试图报道他们认为正确的东西,总是试图呈现他们看到的真相;总是反思社会,却很少反思自己。而生态圈在逼迫自己做一些反思,让每篇内容都能对行业更具价值。尽管这种反思和行动还远远不够,但我始终认为这是团队里最宝贵的品质之一,至少我们在努力开路。


▼体育产业生态圈官方网站(网址:www.ecosports.cn)

延伸阅读:体育商业新变量:给岁月以体育,这是我们选择的航向!


创业就像开路一样,从来都充满艰难险阻。


之前很长一段时间,我从事了各种不同的体育行业工作,包括3-4个项目的解说和推广,但我从没想过自己会选择创业这条道路。即使有过一些创业后的设想,这些判断的“精准度”和著名自行车赛事评论员陈主任的预测也差不了多少。

 

但创业的感觉却并不陌生,因为我之前参与的体育项目在中国都属“小众”之列,每一项都有各自所面临的难关。推广其中的任何一项,都不乏“创业”的意味。


回想在乐视体育的那段经历,几乎从零开始构建两个频道,其实和生态圈团队从10人扩大到近30人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
甚至创业和解说也有相通的地方。


一场NFL比赛,两支球队近百名球员的详细资料准备,一场自行车比赛,三个小时平路赛段的众多话题铺垫。之前在国内没有任何标准可依,都是我们靠着自己的努力一点点打下基础。在这个过程中,能找到创业行业研究和路演资料准备的影子。


只是创业确实会让解说的准备工作更加不易。


记得这赛季NFL揭幕战的前一天晚上,我在单位开会直到将近11点,而直播是在第二天早上8点开始。于是在当天夜里,我又花了两个小时进行“突击复习”,大概可以写一曲“魂断考场”。




这也许会成为描述创业者“惨状”的素材,而比创业者们更“惨”恐怕是2017年的中国体育产业。资本寒冬、变现艰难、公司死亡,这些词连“伊布他奶奶”都能倒背如流,年终的恐慌好像一年胜似一年。


不过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,看看那些在行业里坚持许久理想未灭的老兵,看看那些不断在夹缝中寻找并回应需求的公司,看看那些即使经历狂风暴雨依然不倒的战斗者。看到了这些,你就不该失去对体育产业的信心,因为“活下去”的人更能代表行业的未来。


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概括2016年的体育产业,也许是“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好”。


如果用一句话总结2017的体育产业,会变成“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差”。



编辑/ 陈 思怡,部分图片来自网络


点击下面蓝色字,获取更多资讯

太空人MLB夺冠!不止火箭与姚明,休斯敦还有颗不容低估的冠军心 | 萧深专栏

投机走开,情怀留下:2017年体育产业的迷思与真相

请回答2007:如风的卡卡和科比,十年前的体育产业与你自己

20年体育记者的年终总结:2017年的体育,说多了都是负能量



长按识别二维码 关注我们

点击 “阅读原文” 进入生态圈官网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